top of page


你知道大埔區有一間學校是用殖民地時期的建築做校舍嗎?
有歷史建築的校園,可能是學校歷史夠舊,亦可能借用左政府的歷史建築。而我覺得係大埔區裡面,真正被人遺忘的學校歷史建築,就係挪威國際學校 (幼稚園部)。 挪威國際學校 (幼稚園部) 位於大補廣福道,是在巴士進入大埔的最主要幹道,但公眾可能更認得萬四長園的位置,而不知道學校就在萬...
得一文化
2023年11月30日


在地圖上消失了的殯儀館之東華三院北角殯儀館 (1971-1973)
一直以來,東華三院為香港無以為殮的貧民施棺助葬/助殮。踏進一九七〇年代,社會經濟環境逐漸轉好,不少華人希望殯儀館能提供收費合理的服務,讓亡者在有尊嚴及體面的情況下出殯。於是由慈善團體開辦殯儀館,提供廉價殯儀服務的呼聲日高。東華三院為了打破當時私營殯儀館壟斷的局面,於一九七一...
得一文化
2023年11月29日


考察長洲和柴灣,透過對比,認識香港每個殯葬設置的由來,了解政策發展背後的理念及歷史
1962年,港府在西灣哥連臣角興建一所舉世無雙的現代火葬場,其啟用後的二十年,火葬比率取得驚人成就。在港府眼中,土地資源理應用作城市發展,改善市民生活,而非用來埋葬死人,因此對墳場規劃有嚴格限制。 另一邊廂,位於離島的長洲,1980年代居住了2萬人,以當時每年每一千人只有五...
得一文化
2023年11月14日


古洞煙寮區的兩個土地神
張浩林 新界上水古洞煙寮區,七八十年前已經有兩塊大小相若的石頭出現於今天土地廟的位置,其形狀如大碼的柚子並直立於地面 , 此後有路過村 民上香供奉拜祭但從沒有人理會石頭的來歷,一段時間後,有人擺設了小社壇安放這兩塊石頭,並稱其爲土地公及土地婆,這是土地廟的雛形。村民相信兩位...
得一文化
2023年10月3日


上環華人社區歷史和飲食文化考察團
香港開埠伊始,不少華工隻身南下香港工作,他們分別在文咸街和上環太平山區一帶聚居。文咸街是當時華人商貿的中心,有「中國城」的稱譽,由於該處臨近三角碼頭,方便船隻上落貨物,吸引了國內不同省份的華商前來買賣海味、大米、藥材等貨物,其中文咸西街一帶米行立林,見證華人一直以來對食米的...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29日


香港華人永遠墳場成立史略
一九〇九年,政府不允許華人在跑馬地香港墳場基督教段(Christian Section)舉行燒衣及燒炮仗等傳統習俗。華人精英領袖劉鑄伯(Chu Pak Lau, C.M.G., J.P.)在潔淨局會議上以本地華人對香港歸屬感與日俱增為由,請求政府批地興建體面的華人墳場,不用...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7日


古洞煙寮中元法會之破地獄、化大士和送神
古洞煙寮土地公已經有過百年歷史,村民對土地公非常敬重,凡遇人生重大困難,例必前來求土地公指引。早前在古洞水塘有死者多時未尋獲屍首,經家屬叩拜土地公後,遺體不久被尋回。上水古洞村街坊中元法會已經舉辦多年,深得當地街坊支持,但因於天雨關係,癸卯年上水古洞村街坊中元法會舉行日期延...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0日

1960年代銅鑼灣的新天地
1950年代初,鑑於港島沒有太多公共空間供市民休憩,故計劃將舊避風塘填平,有關工程於1954年完成,港府為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將新填海區稱為維多利亞公園,並將復修後的女皇銅像安放在公園內,而公園部分球場設施和游泳池分別先後於1955年5月 和1957年 啟用。...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0日


電車路就是筲箕灣的海岸線
基本上,筲箕灣/西灣河電車路向海的方向的土地全部都是填出來的。早年是靠投得地段業主進行私人填海工程,而最大私人填海工程就是由太古集團在鰂魚涌和西灣河兩地建設廠房及宿舍,直接帶旺了該區經濟。 太古宿舍的土地是填海得出的,而西灣河街市的土地也是填海填出來的。1970年代開始,政...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6日

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
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此言表達了中國人對與「死亡」這一話題的普遍態度與看法,親屬的身後事往往因此成了一件令人手足無措的事。得一文化早前與東華三院及慰心善終服務舉辦了一場名為「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目的為增強大眾對殯儀服務內容與流程的認識。...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3日

美麗的誤會─有關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名稱的再思
A cemetery for Chinese permanent residents in Hong Kong. 1910年代,一班華人紳商向港府申請一塊墳場用地給了在港居住的華人 時任港督盧押對他們的申請表示認同,認為此舉有助增加華人對英殖民地的歸屬感。...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2日


曾經從事飲食雜誌記者及有十多年寫作飲食文化書刊經驗的譚潔儀小姐同你分享:新界傳統圍村飲食文化之盆菜
《港人港菜》作者譚潔儀小姐曾多次向厦村叔伯兄弟進行訪談,從中搜集不少珍貴資料和圖片,為圍村盆菜溯古尋源,她不時踩入厦村村公所廚房直擊盤菜製作過程,務求了解每個細節。得一文化邀請了譚潔儀小姐為大家分享過去日子她對圍村盆菜的認識及了解。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日

為何西區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值得我們去考察呢?
每年農曆7月,潮汕地區舉辦盂蘭勝會,當地人稱為「鬼節」、「七月半」、「施孤」或「普度」。早於1950年代,香港已經有盂蘭勝會的出現。據說在香港淪陷之時,日軍在三角碼頭殺死不少華人,其後多個與超度亡魂有關的宗教活動團體應運而生,而佛教(三角碼頭盂蘭勝會)慈善有限公司是其中的表...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30日


得一書舍──柴宇瀚博士與《灣仔畫當年》
柴宇瀚博士於2019年出版了一本專談灣仔的專著──《灣仔畫當年》。柴宇瀚博士對這本書有三個期望:一是廣尋史蹟,史蹟涉及歷史人物、地理位置、街道名稱、建築物特色等等因素,需要與史冊和檔案相結合,增補前人著作,藉此為地區史補白;二是走訪各地,透過田野考察,穿過大街小巷,了解灣仔...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11日


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 (東華三院殯儀服務史略新書預告推廣活動)
1977年,位於廣華醫院的東華三院油麻地殯儀館光榮結業。同年,鑽石山殯儀館在蒲崗村道啟業,繼續為九龍和新界地區的喪家,提供豐儉由人的殯儀服務。昔日鑽石山殯儀館座落新九龍八號金塔墳場的邊陲位置,雖然今日這座墳場早已關閉,但每逢春秋二祭期間仍有不少孝子賢孫前來拜祭先人。墳場內有...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10日

灣仔地標:香港基督敎循道衞理聯合敎會香港堂
1921年,港府進行灣仔填海計劃,至1929年竣工,整個工程總支出達542.1萬港元。 1933年8月4日,衛斯理差遣會信託部向港府購入灣仔新填海區地段興建教會,有關地段面積5,320平方呎,地價52,320港元,地稅每年120元。地契條款上列明業主必須將有關地段作為發展教...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8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