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洞煙寮區的兩個土地神
張浩林 新界上水古洞煙寮區,七八十年前已經有兩塊大小相若的石頭出現於今天土地廟的位置,其形狀如大碼的柚子並直立於地面 , 此後有路過村 民上香供奉拜祭但從沒有人理會石頭的來歷,一段時間後,有人擺設了小社壇安放這兩塊石頭,並稱其爲土地公及土地婆,這是土地廟的雛形。村民相信兩位...
得一文化
2023年10月3日


曾經從事飲食雜誌記者及有十多年寫作飲食文化書刊經驗的譚潔儀小姐同你分享:新界傳統圍村飲食文化之盆菜
《港人港菜》作者譚潔儀小姐曾多次向厦村叔伯兄弟進行訪談,從中搜集不少珍貴資料和圖片,為圍村盆菜溯古尋源,她不時踩入厦村村公所廚房直擊盤菜製作過程,務求了解每個細節。得一文化邀請了譚潔儀小姐為大家分享過去日子她對圍村盆菜的認識及了解。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日


胡炎松先生分享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值得考察既原因
胡炎松先生提及三角碼頭盂蘭勝會無論在棚架的佈置、紙紮祭品的安排以及經師主持的儀式各方面都值得我們認識和了解。 9月9 日,得一文化邀請了香港民俗文化學者張熙明先生,與參加者一起考察農曆7月底在港島舉行的最大型盂蘭勝會。張熙明先生會同大家分享他十多年來考察本地盂蘭勝會的心得,...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7日


胡炎松先生分享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於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辦的2023年「盂蘭文化節」精彩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節,香港各區都有相關的主題活動,其中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於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辦的「盂蘭文化節」,除了有盂蘭節相關的展覽、遊戲、表演及工作坊外,今年更加入角色扮演推理遊戲劇本殺元素,及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等體驗,讓大家以高科技體驗和了解盂蘭勝會的意義。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7日


西灣河盂蘭勝會導賞團
西灣河盂蘭勝會超過一百年歷史,是見證筲箕灣西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非遺活動,每年農曆七月,西灣河盂蘭勝會分別邀請正一喃嘸和全真道士在不同時段主理道教科儀法事,是香港盂蘭勝會少見的現象。此外,勝會中的儀式內容和紙紮用品(如附薦和大士王等),皆蘊含深邃的宗教義意,從中我們可以認識華...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5日


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短評過去二十年香港盂蘭勝會的變化
1970年代是盂蘭勝會增長的高峯期。1969年,殖民政府記錄港九各地有五十個團體舉辦盂蘭勝會,1971年有六十七個,1975年增加至八十多個, 這個數字並未計算新界地方及個別公共屋邨內舉辦的盂蘭勝會。 1975年11月,殖民政府召開聯席會議,邀約八十位香港各盂蘭勝會(包括潮...
得一文化
2023年7月28日


資深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淺談西灣河盂蘭勝會
西灣河盂蘭勝會超過一百年歷史,是見證筲箕灣西發展一個非常重要嘅非遺活動。資深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簡述西灣河盂蘭勝會值得我們考察的原因,張先生指出,西灣河盂蘭勝會分別邀請正一喃嘸和全真道士在不同的時段主理道教科儀法事,是香港盂蘭勝會少見的現象。
得一文化
2023年7月21日


李凌瀚博士分享研究及撰寫《紮作技藝》一書的心得 (二)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新書發佈會 日期:2023年7月30日 時間:下午五時至七時 地點:尖沙咀商務印書館(彌敦道83號一樓 ) 講者:李凌瀚博士、施志明博士主持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紮作師傅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其巧手與經驗,製作...
得一文化
2023年7月17日


李凌瀚博士分享研究及撰寫《紮作技藝》一書的心得 (一)
紮作技藝源遠流長,一直是中國傳統民間習俗與宗教儀式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傳統社會舉凡生死大事、神誕節慶,以及其他紅事白事,都會用上紮作品。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五個類別,紮作技藝屬第五類別「傳統手工藝」中的一個項目;觀乎第一類別「表演藝術」及第二類別「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
得一文化
2023年7月11日


一爐永逸──華人殯葬文化和死亡意義的再思
每個人面對著「不確定」的情況或未知的將來,都會感到不安及恐懼。面對死亡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本節目將透過分享不同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及儀式,以及香港火葬、土葬發展的歷史,讓聽眾可以從宗教及文化的角度,反思死亡既意義。死亡!? 唔洗咁驚嘅~
得一文化
2023年7月1日


長洲龍船會癸卯年錦標賽
長洲龍船會錦標賽第二回合: 福緣堂第一, 善慶堂第二,合意堂第三。 第三回合善慶堂第一名。 長洲龍船會錦標賽;冠軍:善慶堂, 亞軍: 福緣堂, 季軍:合意堂。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21日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20日


端午節乃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乃中國傳統節日,於夏季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端午」一詞出自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一句。 一般人誤以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出現。考古發現它源於華南百越族的原始儀式。龍舟源於百越族之龍圖騰。南方多江河,以舟代步為主要交通方法,閒時以舟船競渡祭祀龍神。浙江寧波出土的青銅鉞...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20日


原來漁民好相信北帝和大士王,83歲嘅漁民黎伯伯拜完北帝,又去拜大士王,之後仲買咗風車轉下運!
1960年代,長洲太平清醮曾經被政府稱為香港三大水上節日之一,可見當年有為數不少嘅漁民在醮會期間駕船來長洲,參與建醮大會舉行嘅酬神與超幽嘅宗教活動。漁民對北帝爺嘅崇敬,僅次於天后,此外,他們對大士王也十分敬奉。醮會期間,筆者發現了一位年約83歲,曾經以釣艇捕魚嘅漁民黎伯伯,...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8日


為何長洲水上人對平安包情有獨鍾?
筆者在考察長洲太平清醮期間,發現不少水上人有份參與這個長洲一年一度重要的民間宗教活動,除了到神棚和大士棚拜神外,他們也喜歡將平安包收藏在家中,有些會將之掛起來,有些會放在雪櫃中。在物質不豐裕的年代,青輕一輩的水上人喜歡搶包山,將搶到的幽包/壽包/平安包用來食用,也會將部分掛...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8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