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洞煙寮中元法會之破地獄、化大士和送神
古洞煙寮土地公已經有過百年歷史,村民對土地公非常敬重,凡遇人生重大困難,例必前來求土地公指引。早前在古洞水塘有死者多時未尋獲屍首,經家屬叩拜土地公後,遺體不久被尋回。上水古洞村街坊中元法會已經舉辦多年,深得當地街坊支持,但因於天雨關係,癸卯年上水古洞村街坊中元法會舉行日期延...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0日

1960年代銅鑼灣的新天地
1950年代初,鑑於港島沒有太多公共空間供市民休憩,故計劃將舊避風塘填平,有關工程於1954年完成,港府為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將新填海區稱為維多利亞公園,並將復修後的女皇銅像安放在公園內,而公園部分球場設施和游泳池分別先後於1955年5月 和1957年 啟用。...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0日


電車路就是筲箕灣的海岸線
基本上,筲箕灣/西灣河電車路向海的方向的土地全部都是填出來的。早年是靠投得地段業主進行私人填海工程,而最大私人填海工程就是由太古集團在鰂魚涌和西灣河兩地建設廠房及宿舍,直接帶旺了該區經濟。 太古宿舍的土地是填海得出的,而西灣河街市的土地也是填海填出來的。1970年代開始,政...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6日

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
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此言表達了中國人對與「死亡」這一話題的普遍態度與看法,親屬的身後事往往因此成了一件令人手足無措的事。得一文化早前與東華三院及慰心善終服務舉辦了一場名為「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目的為增強大眾對殯儀服務內容與流程的認識。...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3日

美麗的誤會─有關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名稱的再思
A cemetery for Chinese permanent residents in Hong Kong. 1910年代,一班華人紳商向港府申請一塊墳場用地給了在港居住的華人 時任港督盧押對他們的申請表示認同,認為此舉有助增加華人對英殖民地的歸屬感。...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2日


曾經從事飲食雜誌記者及有十多年寫作飲食文化書刊經驗的譚潔儀小姐同你分享:新界傳統圍村飲食文化之盆菜
《港人港菜》作者譚潔儀小姐曾多次向厦村叔伯兄弟進行訪談,從中搜集不少珍貴資料和圖片,為圍村盆菜溯古尋源,她不時踩入厦村村公所廚房直擊盤菜製作過程,務求了解每個細節。得一文化邀請了譚潔儀小姐為大家分享過去日子她對圍村盆菜的認識及了解。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得一文化
2023年9月1日


從地圖看九龍半島地形變遷 (1863 vs 1922)
1860年取得九龍半島的管治權後,港府便積極開山闢石,移山填海,先後在多個有利的地理位置建立軍事據點,之後發展尖沙咀,又在油麻地建避風塘。1899年取得新界後,更銳意發展界限街以北的地方,九龍城和深水埗的地貌也漸漸改變。半個世紀後,整個九龍半島已經不再一樣了。文字不多寫了,...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31日

為何西區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值得我們去考察呢?
每年農曆7月,潮汕地區舉辦盂蘭勝會,當地人稱為「鬼節」、「七月半」、「施孤」或「普度」。早於1950年代,香港已經有盂蘭勝會的出現。據說在香港淪陷之時,日軍在三角碼頭殺死不少華人,其後多個與超度亡魂有關的宗教活動團體應運而生,而佛教(三角碼頭盂蘭勝會)慈善有限公司是其中的表...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30日


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導賞團
每年農曆7月,潮汕地區舉辦盂蘭勝會,當地人稱為「鬼節」、「七月半」、「施孤」或「普度」。早於1950年代,香港已經有盂蘭勝會的出現。據說在香港淪陷之時,日軍在三角碼頭殺死不少華人,其後多個與超度亡魂有關的宗教活動團體應運而生,而佛教(三角碼頭盂蘭勝會)慈善有限公司是其中的表...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7日


胡炎松先生分享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值得考察既原因
胡炎松先生提及三角碼頭盂蘭勝會無論在棚架的佈置、紙紮祭品的安排以及經師主持的儀式各方面都值得我們認識和了解。 9月9 日,得一文化邀請了香港民俗文化學者張熙明先生,與參加者一起考察農曆7月底在港島舉行的最大型盂蘭勝會。張熙明先生會同大家分享他十多年來考察本地盂蘭勝會的心得,...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7日


胡炎松先生分享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於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辦的2023年「盂蘭文化節」精彩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節,香港各區都有相關的主題活動,其中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於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辦的「盂蘭文化節」,除了有盂蘭節相關的展覽、遊戲、表演及工作坊外,今年更加入角色扮演推理遊戲劇本殺元素,及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等體驗,讓大家以高科技體驗和了解盂蘭勝會的意義。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7日


為何西區三角碼頭盂蘭勝會值得我們去考察呢?
香港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同大家分享他十多年來考察本地盂蘭勝會的心得,他指出,西區三角碼頭盂蘭勝會的歷史可上溯19世紀末的鼠疫...由於港島海岸線因為填海工程緣故不斷北移,因此舉辦盂蘭勝會的場地不時改變。 9月9 日,得一文化邀請了香港民俗文化學者張熙明先生,與參加者一起...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5日


2017年廈村鄧族前往荃灣半月照潭墓穴祭祖
蔡志祥教授指,厦村是香港新界西北平原的一個村落群。主要的住民姓鄧。友恭堂鄧氏宗祠為厦村鄧氏一族的總祠,據祠內碑記建成於1750年。 廈村鄧姓村民,每年風雨不改,堅持傳承習俗,定期舉行春秋二祭。 關於廈村鄧氏的研究可參考 Rubie Watson (1985),...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23日


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解述農曆七月開孤門和安爐的意義
農曆七月初一,不少盂蘭勝會組織都會舉行開孤門和安爐嘅儀式,究竟這兩項活動有咩宗教意義,本港民俗文化研究者張熙明先生同大家分享一下!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19日


得一書舍──柴宇瀚博士與《灣仔畫當年》
柴宇瀚博士於2019年出版了一本專談灣仔的專著──《灣仔畫當年》。柴宇瀚博士對這本書有三個期望:一是廣尋史蹟,史蹟涉及歷史人物、地理位置、街道名稱、建築物特色等等因素,需要與史冊和檔案相結合,增補前人著作,藉此為地區史補白;二是走訪各地,透過田野考察,穿過大街小巷,了解灣仔...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11日


殯禮為安──鑽石山殯葬設施和殯儀服務導賞團 (東華三院殯儀服務史略新書預告推廣活動)
1977年,位於廣華醫院的東華三院油麻地殯儀館光榮結業。同年,鑽石山殯儀館在蒲崗村道啟業,繼續為九龍和新界地區的喪家,提供豐儉由人的殯儀服務。昔日鑽石山殯儀館座落新九龍八號金塔墳場的邊陲位置,雖然今日這座墳場早已關閉,但每逢春秋二祭期間仍有不少孝子賢孫前來拜祭先人。墳場內有...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10日

灣仔地標:香港基督敎循道衞理聯合敎會香港堂
1921年,港府進行灣仔填海計劃,至1929年竣工,整個工程總支出達542.1萬港元。 1933年8月4日,衛斯理差遣會信託部向港府購入灣仔新填海區地段興建教會,有關地段面積5,320平方呎,地價52,320港元,地稅每年120元。地契條款上列明業主必須將有關地段作為發展教...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8日


殯禮為安─禮儀師鍾家樂分享香港公營與私營墳場的執骨政策與操作
香港地少人多,港府墳場政策對亡者的安葬有嚴格規管。早於20世紀初,港府在公營墳場推行執骨政策,管理私營墳場的公司亦隨後在1960年代跟隨有關政策。禮儀師鍾家樂先生會與你分享香港公營與私營墳場的執骨政策與具體的操作程序。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8日


長洲影藝會區源欽分享於福建拍攝媽祖走水照片
長洲影藝會區源欽曾在疫情到訪福建竹島拍攝當地媽祖誕活動,對一個叫媽祖走水的活動非常神往,於是親身走在水道之中,拍攝這幀照片。得一文化訪問了區先生,讓大同大家分享拍攝前後的心得。
得一文化
2023年8月7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