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端午節乃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乃中國傳統節日,於夏季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端午」一詞出自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一句。 一般人誤以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出現。考古發現它源於華南百越族的原始儀式。龍舟源於百越族之龍圖騰。南方多江河,以舟代步為主要交通方法,閒時以舟船競渡祭祀龍神。浙江寧波出土的青銅鉞...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20日


梁中杰經理於新大堂內講解傳統密封棺木的做法
香港華人殯葬傳統與華南地區一脈相承。早年國內仍有不少稱為殯舍或丙舍的建築物,廣州地區則稱之為義莊,用作寄柩,性質與東華義莊相若。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20日


原來漁民好相信北帝和大士王,83歲嘅漁民黎伯伯拜完北帝,又去拜大士王,之後仲買咗風車轉下運!
1960年代,長洲太平清醮曾經被政府稱為香港三大水上節日之一,可見當年有為數不少嘅漁民在醮會期間駕船來長洲,參與建醮大會舉行嘅酬神與超幽嘅宗教活動。漁民對北帝爺嘅崇敬,僅次於天后,此外,他們對大士王也十分敬奉。醮會期間,筆者發現了一位年約83歲,曾經以釣艇捕魚嘅漁民黎伯伯,...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8日


為何長洲水上人對平安包情有獨鍾?
筆者在考察長洲太平清醮期間,發現不少水上人有份參與這個長洲一年一度重要的民間宗教活動,除了到神棚和大士棚拜神外,他們也喜歡將平安包收藏在家中,有些會將之掛起來,有些會放在雪櫃中。在物質不豐裕的年代,青輕一輩的水上人喜歡搶包山,將搶到的幽包/壽包/平安包用來食用,也會將部分掛...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8日


五月初一日南丫島鹿洲天后寶誕
是日五月初一,南丫島鹿洲天后誕。不少漁民前往廟宇賀誕。 鹿洲天后廟內銅鐘於同治7年即1868年鑄造,可見此天后廟歷史悠久。 照片由長洲李志豐先生提供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8日


長洲北社36座小包山
北社街坊會委員和一眾街坊合力將36座小包山抬往醮場北社的包山棚。 自醮會在東灣舉行的年代,北社街坊會已有36座包山的設立,位置在今天長洲浸信會側。 醮場從東灣遷至北帝廟球場後,這36座包山,仍舊是代表北社街坊會同仁一起參與長洲太平清醮的憑據。癸卯年四月初五日下午三時左右,十...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7日


東華三院癸卯年油麻地天后寶誕
2023年5月12日(農曆三月廿三),東華三院舉辦「油麻地天后誕」,酬謝神恩。主辦單位邀請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葉振都、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等主禮嘉賓在天后廟進行「敬蓋吉璽儀式」,東華三院癸卯年董事局主席韋浩文在《天后誕捲軸》蓋上「風」、「調」、「雨」、「順」、「啟稟」五個...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7日


管大士王的社團──長洲永佳花炮會
永佳花炮會一眾青年人合力將大士王抬至位於海傍的幽場 5月26日黃昏之際建醮大會負責管理大士王和幽場的永佳花炮會一眾青年人從醮場大士王棚合力將大士王抬至位於冰廠路的幽場,進行祭幽的儀式。由於大士王約三米高,需要十多位壯丁合力才能搬動。永佳花炮會的黃烈祺手持銅鑼,大力敲打後製造...
得一文化
2023年6月16日


長洲廟宇歷史和飲食文化考察團
早於十八世紀末,長洲已是商賈雲集,漁業更是一枝獨秀。與此同時,島上有風水極佳的北帝廟以及多座天后廟坐鎮,保佑在海上作業的商人和漁民。一九五○年以後,長洲的經濟命脈漸次由漁業轉為旅遊業,其後島上食肆林立,各款美食吸引不少遊人慕名前往長洲「打卡」。是次考察活動,從土生土長的長洲...
得一文化
2023年5月25日


丙舍餘蔭──考察東華義莊了解香港傳統喪葬文化
甚麼是義莊?它跟國內早年稱作殯舍的建築物有何分別? 為甚麼港島南區會有一所超過百年歷史,用作存放棺木的義莊? 東華義莊為過世的先人提供甚麼服務? 東華義莊何時開始有靈灰安置服務? 東華義莊日常如何運作? 任職東華義莊的員工是否要「膽生毛」「唔怕鬼」?...
得一文化
2023年5月21日


長洲泊岸的漁船 1976
漁農署於1976年的調查指,一月份在長洲泊岸的漁船約有592艘,而漁民人口數字 (非正式統計) 約4800人。 長洲漁民一向篤信北帝爺,故多年來都是長洲太平清醮主要贊助人之一。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香港的水上節日 1963
一九六三年七月,港府新聞處攝製彩片「香港的水上節日」在七家戲院上映 彩色紀錄片「香港的水上節日」,將由今日 (1963年7月10) 起,在本港七家戲院上演。 該紀錄片長二十分鐘,內容描述本港漁民及水上居民之生活,以及每年之三大節日,則天后誕、長洲太平清醮,及端陽節渡之熱鬧情形。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1868年中國沿岸入口徵稅站地圖
1868年中國沿岸入口徵稅站地圖,地圖可見當時九龍主要的地方,如馬頭村、土瓜灣、九龍寨城和九龍衙門等。 圖片上還有其他的地方,大家可以標示出來嗎?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戰後筲箕灣東大街(1952)
1960年代是筲箕灣漁業高峯期。1961年,筲箕灣有14,735名漁民。 1960年、1961年及1965年,筲箕灣分別有1,485艘、 1,561艘 及1,389艘漁船, 是戰後以來漁船數字最高的時期。 1954至1966年期間,筲箕灣冰鮮魚產量僅次於香港仔及長沙灣,成為...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新舊車公廟的車公像大比拼
一直以來,九龍寨城附近的侯王廟香火最盛,而沙田車公廟只屬一般。隨着寨城遷拆而沙田發展成為新城市後,兩間廟的廟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長洲北帝廟屋頂的藝術裝置--二龍爭珠
二龍爭珠乃古代漢族神話故事。兩條龍相對,戲玩著一顆寶珠(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
得一文化
2023年4月15日
bottom of page